|
|
|
|
|
蘇軾,字子瞻,又字和仲,自號東坡居士。眉州眉山 (今四川眉山縣)人。生於北宋中期,仁宗景佑三年十二月十
九日,卯時 (午前六時)。父蘇洵、母程氏祖父蘇序等
人對他的出世都感到欣喜不已。三年後其弟蘇轍也誕生了。
如果依照蘇洵編纂的『蘇氏族譜』記載,蘇家的祖先最遠可
以遠溯到唐朝的著名文人蘇味道,然而真相實在難以確定,
但可證實蘇軾的祖先可追溯到五代前的蘇斬。
蘇洵志在科舉,然而他開始做學問的時間太晚了,大約
是在蘇軾出生後的時期,結果未能中舉而過著懷才不遇的悲
慘生涯。因此他對於蘇軾、蘇轍兩兄弟的期望很大。蘇軾出
生後不久,蘇洵便到京都去遊學,所以蘇軾一直到八歲
才開始好好讀書。先由母親教他,後來因程氏深信道教,又
命他拜天慶觀道士張易簡做老師,與鎮上的百餘名幼童並坐
一起學習。蘇軾和其後成為當地小吏的陳太初經常受到私塾
的先生褒獎。當時中國良家子弟通常是聘請家庭教師在家授
業,蘇軾與鎮上的孩童所並坐讀書的道觀私塾則是非常平凡
的庶民教育場所。在私塾裡就讀的孩童都是商人和農民子
弟,蘇軾在私塾裏度過童年,培養了他的庶民性格,對他的
日後也有很大的助益。
蘇軾在天慶觀的私塾裏讀了三年,十歲時母親教他後漢
書。讀到范滂傳,感慨很深。不知覺地就歎息起來,對
母親說:「做兒子的如果也像范滂。母親高興不高興 ?」程
氏說:「你如果真能像范滂一樣,我難道不能像范滂的母親
一樣感到光榮嗎?」。
由於蘇軾從小天資聰穎,在母親教導下進步的非常快。 選自: { 臨江仙} 東坡詩云:長恨此身非我有, 何時忘卻營營. 感嘆命運無法控制此身非我有, 何時忘卻人世間的欲望. 珍惜現有的一切, 不因無窮欲望而有無盡煩惱. | |
《 臨江仙 -夜歸臨皋 》
夜飲東坡醒復醉,歸來彷彿三更。 家童鼻息已雷鳴,敲門都不應,倚杖聽江聲。
長恨此身非我有,何時忘卻營營?
夜闌風靜穀紋平。
小舟從此逝,江海寄餘生。
《賞析》這一首名詞大意是:在東坡那兒夜飲剛醒竟又 醉了,蹣跚歸來大約已是三更。家僮的鼾聲就像雷嗚一
樣,幾番敲門都不應,只得拄著枴杖前去江邊聽大江流
淌的聲音。長恨此身不歸我有,不知何時才能忘卻利祿
與功名?夜深風靜水波平,願乘小船從此飄去,到江河海
裡去度過餘生。 |
|
| |
|
| |
Danise 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